[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分类:蓟县民宿新闻/蓟县乡村新闻][文章来源:蓟县农家院网][文章作者:蓟县农家院网][打印时间:2024-12-23 2:29:35][字号:18px/14px/12px][颜色:■■■■■■][中文繁体] |
九寨沟县60年巨变:“木头财政”成功转型为“旅游财政” |
九寨沟县,位于四川省北部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1953年,九寨沟县正式成立,开启九寨历史新纪元。和平解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60年间,九寨沟县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为179484万元,比1978年的2000万元增长88.7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035万元,与1956年的5万元相比增长60006倍。不断飙升的数字不但直接体现出经济的跨越发展,还记录了九寨沟县从“木头财政”向“旅游财政”的成功转型。 29年腾飞 旅游成为九寨沟县的经济命脉 自1984年开放以来,九寨沟累计接待游客2603.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45亿元。而在景区开放之初,九寨沟人并没有想到旅游将成为全县的经济命脉。 建国后的四五十年内,阿坝州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砍伐森林,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南地区第二大林区的九寨沟县当然也一直持续着“木头财政”,木材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1998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财政收入减少,如何调整产业成为难题。 同一年,九寨沟的旅客量达到35.8万人。于是,“旅游财政”便承载了九寨沟全县人民的经济寄托。 1978年出生的罗苏他也经历了这一场从“木头财政”向“旅游财政”的变革。罗苏他从小生活在则查洼村——处于九寨沟核心景区的一个寨子,1984年以前,罗苏他全家的生活来源都靠伐木、种地维系,遇上旱灾还不够吃,延续着祖辈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 随着“旅游财政”的兴起,罗苏他一家率先在沟里建了旅馆,能同时接待80人。 2001年景区宾馆停止经营,严格执行“沟内游、沟外住”和限量旅游等措施。2002年,拆除景区经营性建筑,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不能经营旅馆的罗苏他和景区内其他村民们由此有了另外一笔收益——最低生活保障补偿。九寨沟景区管理局最初每年拿出836万平均发放给景区内3个寨子里的1000余村民。随后,政策改为从每张门票收益中抽出7元钱为当地村民发放补偿。 2012年,罗苏他领取了两万多元最低生活保障补偿,入股的诺日朗餐厅年底分红四五千元,加上经营铺面的收益,他一个人的收入就达到五万元左右。 景区内村民收益的不断增加得益于旅游的不断腾飞。2012年,九寨沟景区再创佳绩,当年接待游客363.8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54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数字九寨”也正向“智慧九寨”加速升级。 |